360环球在线注册 - 环球360官方网站

【处暑】采菱曲

分类:企业文化

发布时间:2017-09-13

浏览:

菱角这个东西其实挺神奇的,从花到叶到果实,几乎都可以算是菱形,也难怪会有这么个名字。古人也一度称之为「芰」,因为「其叶支散,故字从支」,《离骚》里面就写「制芰荷以为衣兮」,说的应该是它。其英文名water chestnut,翻译过来则是「水中的栗子」,也很形象。无论是它,还是板栗,还是其他的坚果们都这样:看起来硬梆梆很结实,铁面无私的样子,把这层壳一拿掉,露出的就是香甜温存厚道的一颗心。但我总觉得菱角比大部分坚果都更有柔情,因为它生在水里。


菱角和水乡之间,似乎有着某种约定俗成的联系。这也不为别的,它本来就最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,而在地球上符合条件的地域范围内,好像也只有中国和印度把它的果实作为常规食材。已经很多很多年了,菱角伴随着长江流域的文化一起兴盛起来,在一间间碧波荡漾里见证着这块土地的莺莺燕燕、鱼肥米香。为什么要这样说?因为莺莺燕燕和鱼肥米香,这两个要素缺一不可,菱角的故事,必须从这里开始。

古往今来,采菱似乎从来就不只是一项获取食物的劳动那么简单:和采茶、采莲一样,它是这样温柔细致、灵巧从容的一项活计,自然该由少女来做。于是一众年轻窈窕的背影就乘着扁舟去了,和着清歌一起旖旎荡漾在水面上——采菱的时候要唱歌,这也是久已有之的,不成文的规矩;又或者本来并没有什么规矩可言,只是一时兴之所至,发乎情止乎礼,大家觉得好,于是纷纷效法之……屈原老早以前就写过「涉江采菱」,不知道是不是这位满心家国天下的士大夫,也曾经有过陶醉于民女轻舟的那么一瞬间?


和《竹枝词》《采莲曲》《采桑子》一样,后世写到民风淳朴、民女美丽的那些诗词曲赋,多有以《采菱曲》为名的。唐朝,就有王建写的「水面细风生,菱歌慢慢声」,这我也尤其的喜欢:一定是丰衣足食,天朗气清的好地方吧,才会有这样的女孩子,不疾不徐,悠然自得,采的仿佛都不是菱,而是自己一阕优美纯真的心曲。

入秋前后,菱角大规模上市,但的确也真没有太长的好日子。从最早的,应该是吴苏的水红菱,据说春末夏初就可以吃,肉质也那么细嫩、雪白、清甜,舌尖一摁便融化了,绝对堪当水乡佳处的味觉代表;到后来的青菱与乌菱,慢慢地就有点像经受风霜的味道,非要煮熟了仔细嚼一嚼,才能回味出香菱姑娘说的那一股粉糯清香,继而被用在更加复杂或含蓄的食谱里——比如熬粥,比如烧肉,比如晒干磨成粉做成糕点……这就要提到「菱米」这个词,剥干净的米白色的菱角肉,风干后的确很适合作为储存的粮食之用;毕竟就算优渥富足如江南,口粮丰歉也是要听天由命的。这么一来,与其坐等,倒不如充分利用手头资源,江河湖水在那里,预备好的菱角总不太会亏待你。

《调鼎集》里有一系列关于菱角的食谱,收录的不光是菱角肉,就连它的茎条也可以吃,谓之「拌菱梗」:夏秋采之,去尽叶、蒂。苗根上圆梗,滚水焯熟,拌姜、醋、糟,醉可也。读来就叫人神往。

我后来常吃到的,是用它们剁碎了拌肉糜,用来包包子,我觉得那里面仍然有股清新之气,比酸豇豆要有意境一点。还有一条,关于鲜菱:菱池中自种者佳,现起现煮,菱魂犹在壳中也。

菱魂是什么味道?依我自作多情的理解,大约就是水乡深处泛舟的味道,少女轻语浅笑的味道,还有那些绵绵诗词曲赋里的风雅味道。用现代人的话说,那吃的可并不是菱角,而是情怀啊。

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摘自——《知乎》


Baidu
sogou